“以前開會多、報表多,入戶機會少。自窗口改革后,我基本每天都能到小區,為居民辦的事也多了。”3月24日,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金地花園社區工作人員何娟說。能常駐社區,得益于金鳳區去年10月推行的村居服務站辦事大廳綜合窗口改革。金鳳區有20個行政村和68個社區的服務窗口,從473個精簡至173個,窗口工作人員從484人減少到185人,讓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服務群眾。
森林九里小區網格員入戶走訪。
過去金鳳區村(社區)辦事大廳按條線設置窗口,實行專人專崗服務。群眾辦理業務時,往往需要多頭跑路或等待專人辦理,村社區日常需安排5名至8名工作人員坐守窗口。為改變現狀,金鳳區通過壓減服務窗口、升級整合平臺、強化人員培訓、推行預約服務等措施,村社區實現“一窗受理、綜合服務”,干部將更多精力從前臺辦理業務轉向沉入網格。
“現在每天都能在小區見到網格員,我們有啥煩心事、要求,直接和網格員說,不少事現場就解決了。”金地花園社區森林九里小區居民馬鳳玲開心地說。金地花園社區服務窗口設2名工作人員,大家每周輪崗,推行“全崗通”模式,提升辦理業務效率。金地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郁美聰介紹,工作人員有更多時間下沉小區入戶走訪,為居民提供業務幫辦代辦、矛盾調解、訴求收集等服務。
居民到世悅社區服務窗口辦事。
翻開賀蘭山中路街道世悅社區工作人員張慧君的臺賬本,她所服務的居民家庭情況一目了然:退休老人、空巢老人、80歲以上老人等情況被以不同的符號標記。在入戶走訪中,她和同事們對居民了解得越詳細,服務也就越精細:為忙碌的環衛工大姐申請保障性住房、為不知情的80歲以上老人申領高齡津貼、為在外地求職的退役軍人辦理優待證和雙擁卡。“我們為居民做的事多了,遇到糾紛調解時也好解決了。”張慧君說。
“自窗口改革以來,金鳳區村、社區工作人員下沉網格頻率明顯增多,及時協調解決鄰里糾紛、下水管道堵塞、噪聲擾民等問題900多件,變群眾上門辦事為網格員上門服務,真正實現了服務群眾‘零距離’。”金鳳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將持續為基層減負賦能,推動服務標準化、隊伍專業化、治理精細化,探索更多基層治理新路徑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焦小飛 文/圖)